一株小葫蘆里的育人智慧
http://m.39388b.com2025年05月09日 09:28教育裝備網
我所在的學校地處城區(qū),結合校園自然資源和學生教育需求,學校開辟了兩個校內外葫蘆植育園,著力突破傳統(tǒng)勞動教育邊界,打造自然與心理交互空間,讓每一株小葫蘆幼苗的成長都與學生的發(fā)展同頻共振。
在春季開學典禮上,學校給每人分發(fā)一粒葫蘆種子,寓意著新學期新希望,號召學生自己找培土、找育苗器皿,待幼苗長成后,親手完成移栽。夏季時,學生赤腳進植育園給葫蘆澆水、施肥、除草,感受指尖、腳尖觸及泥土時的松弛感。課間、午休之余,孩子們蹲下來觀察葫蘆藤下蚯蚓松土,指尖沾滿混合汗水雨水的泥土時,那種洋溢在臉上的放松和舒適,那種流露在外的期待和滿足,令人心生感動。葫蘆園是孩子們最天然的心理咨詢室,這種親密接觸不是簡單的看蚯蚓、玩泥巴,而是通過生命與生命的對話,讓每一把泥土、每一株葫蘆苗,都能成為治愈學生心靈的良藥。在葫蘆的成長過程中,學生們學會了耐心與關愛,他們觀察葫蘆的生長變化,體驗生命的奇跡。
為加強葫蘆園的建設管理,給學生搭建勞動實踐平臺,學校結合葫蘆生長周期特點,以春季種葫蘆、夏季護葫蘆、秋季收葫蘆、冬季創(chuàng)葫蘆4個主要勞動過程為牽動,開展“體驗快樂,我與葫蘆共成長”跨學科主題項目化長周期勞作。
學校成立葫蘆成長觀察小組,記錄生長日記,親歷從播種到秋收,伴隨從開花到結果,同步記錄個人心情,感知自然生命的循環(huán)法則。學校組建葫蘆護衛(wèi)隊,面對葫蘆爛根、蟲害時,引導學生學會接納不確定性,更要敢于面對學業(yè)上的挫折與困難。學生跟隨葫蘆文化研學團,挖掘“福祿”“和諧”“包容”文化符號,遷移到“小家”的和諧安定,“大家”的興國安邦。霜降已至,隨同秋收小分隊,為自然枯萎的藤蔓堆肥,組織學生分享生命中最遺憾的告別,結束是另一種開始,促進哀傷情緒疏導;舉行“我和葫蘆有話說”活動,學生將煩惱、心事寫在紙條上,集體隨落葉一起焚化,感受被群體接納的安全感。
小小葫蘆植育園在家庭關系重塑、社群關系共生等方面發(fā)揮著積極的導向作用。學校開展親子共養(yǎng)葫蘆,家庭合作,組織祖孫共耕園地,邀請祖輩指導使用傳統(tǒng)農具,現(xiàn)場傳授種植技能。學校還舉辦了“行有所獲,必有成長”置換大集,指導學生計算種植成本,設計出售定價,推銷“葫蘆娃”,提前進入社會交易買賣場景。小小葫蘆園成了孩子們低壓力的社交場景,尤其對社交退縮、溝通障礙或特殊需求的學生具有顯著干預效果。這些植育園里的“社交課”,讓每個人都能遇見同伴,找到聲音,讓校園成為情感生長的沃土。下一步,學校將繼續(xù)傾聽植物的聲音,伴著光合作用的節(jié)奏,構建心理自然療愈課程體系,將葫蘆植育園的育人價值發(fā)揮到最大化。
。ㄗ髡呦颠|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(qū)奧林小學校長)
責任編輯:董曉娟
本文鏈接:TOP↑